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
龚云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只有始终保持理论思维,并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和历史规律保持一致,才能超越现状,才能追求真理,才能具有远大的前途。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实践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立足深刻变化的现实条件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接续创新,这是基于理论创新规律确保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理论创新”纳入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一、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
纵观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与党和人民的命运深度关联,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一)在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现成的答案。事实证明,中国要走一条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惨痛的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于本国革命实际,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创造性回答了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为后来推进理论创新起到奠基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党立足世界局势、国内环境、党内形势的深刻转变,在积极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这些新的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像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扬弃苏联模式,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合理的东西,依据本国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打破了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在长期快速发展中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党的十八以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上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科学运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积累形成并接续总结的历史经验,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在治国理政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形成了理论创新的新样态,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时代背景发生深刻转变条件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关乎大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这些创新理论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创造性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基于特殊经济社会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鲜明的战略定力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蓝图,谋划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途径,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版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可以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这一思想体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十月革命以来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历史兴衰规律,吸取第一个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苏联共产党亡党教训,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新鲜经验,提出通过自我革命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考当代中国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始终保持自身独特优势,能够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要求,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续推进理论创新,其首要前提就是要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对待马克思主义,应以客观、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解读和运用,我们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在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如果完全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那么,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面对不同时代条件下不同发展形态中的不同问题,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和实际问题,一味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的,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从本本出发、照搬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大障碍。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忽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历史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血的教训促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指出:“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他还指出:“教条主义是哪里来的?是不是从马、恩、列、斯那里来的?不是的。”“人家讲的不是教条,我们读后变成了教条,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读通,不会读,我们能责备他们吗?”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精髓,避免教条主义。对此,毛泽东曾在党的七大上深刻指出:“马列主义的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有系统的知识。”他还说过,“系统地解决问题才叫做科学,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确的也不是科学的”,“教条主义脱离具体的实践”。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是思想之母。“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变化并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立足时代条件、体现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必须坚持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立足鲜活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样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衡量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如果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不是真正的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坚持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考察理论创新的基本历程和内在规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直面中国各个时期存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抓住理论创新的根本和关键,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以解决中国紧迫问题展开的,服从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逻辑,注重探索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早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批评了不研究现状的坏作风,指出“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他强调,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中,出现“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他要求以抗日战争为中心进行研究,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四)必须坚持总结中国实践经验
理论发展的源泉在实践,创新的本质是实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鲜活生动的丰富实践,不断总结、提炼、概括实践经验,用新的实践经验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生活之源、本真之源。丰富的实践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发展动力。脱离了实践,理论就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灰色遐想。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来自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毛泽东说过:“关于总结经验,我们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要抓住重点,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总结”,“使那些有益的经验得到推广,而从那些错误的经验中取得教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来自中国独特的实践。“山沟里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度结合而进行理论创造的形象表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教条主义的质疑。在党内,把马列著作背得滚瓜烂熟的王明就认为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历史和实践告诉人们,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书写了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基于新的实践形态塑造新的理论形态,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善于揭示蕴含其中的基本规律,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鲜活实践,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作者: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经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研究”(2021MYYA0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