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一竞技官网是湖北省重点马院,拥有省级智库——湖北省意识形态研究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5个二级学科招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等二级学科招生)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和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共建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法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哲学一级学科简介

中文名称: 哲学

英文名称: Philosophy

()学科概况

哲学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整体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反思人在世界中的历史发展。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等部门或领域。人类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汇,在不同的文明传统中有着多样化的形态。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去;哲学区别于具体科学,自觉地以反思的方式在整体上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由此获得自身独立的学科地位。在现代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哲学对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起着深层的塑造作用。哲学关注和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于这些学科具有引领和规范意义。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各国哲学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思想媒介和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影响。

()学科内涵

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十分广阔而丰富的分支学科。例如,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和方法论等的基本理论;关于哲学自身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史;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哲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学科建制中,哲学主要分支学科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演变为主要对象的中国哲学;以外国哲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为主要对象的外国哲学;对道德、伦理现象进行哲学反思的伦理学;对政治现象进行哲学反思的政治哲学;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的美学;对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学;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逻辑学,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研究的科学技术哲学等等。

哲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但都体现着哲学特有的追求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思想特质和反思批判的理论品格,并具有特定的学术规范、研究方法和专业标准。当代哲学的构建应从哲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反映和引导时代精神,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从而对理论和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

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哲学研究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按照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哲学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现实研究和历史文本研究等类型。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哲学研究,都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充分掌握专业资料和实证材料,以哲学经典和前人研究文本为依据,吸收国内外在本领域或专业方向的代表性和前沿研究成果,用概念把握、解释说明、分析综合、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等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

在不同历史时代,哲学所关注的对象、理论形态和研究方法都经历着变化。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新兴学科日益渗透、贯通,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不但影响着相关学科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基础,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哲学自身的理论形态和知识结构。

()学科范围

在中国的学科体系内,哲学一级学科分为9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对各门具体科学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为人类指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批判地考察历史上和当代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弘扬中外优秀哲学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总结、概括社会实践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不断实现新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方向。

2.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器、理气、心物、体用、理欲、知行等问题,表现为天人之学的形态,有着独具特色的宇宙论、人性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从历史发展上看,主要区分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与近现代哲学等阶段。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儒家哲学研究、道家道教哲学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研究、儒释道关系研究、经典诠释与经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中外哲学比较研究。

3.外国哲学在广义上指中国哲学以外的所有哲学,它既包括欧美等国的西方哲学,也包括非洲哲学以及包括阿拉伯国家、印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东方哲学;在狭义上则仅限于欧美等国的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无论就其广义还是就其狭义而言,都必然涉及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哲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既涉及对哲学的历史研究,即哲学史,也涉及对哲学的理论研究,即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研究立场和研究主题的各哲学理论分支。在我国,外国哲学的历史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围绕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欧洲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领域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不断涌现出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经典译著。在当代哲学理论研究方面,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4.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伦理、道德的学科。伦理学对于明确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调节社会伦理秩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以及深入理解世界不同文明传统国家的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伦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主要有儒家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和佛教伦理思想等。在西方,主要有德性论、义务论、后果主义、契约论等伦理思想传统。伦理学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方向,西方伦理思想方向,应用伦理学方向。

5.政治哲学是一门反思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与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关于国家、政府、权威、正义、自由、平等、义务、财产等政治现象的内容与形式。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哲学问题,对于人的权利、国家权力以及现代政治行为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形成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社会主义、工团主义等众多政治哲学理论。政治哲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政治哲学传统、西方政治哲学史、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等。

6.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审美经验、艺术中美学问题以及审美文化的学科。美学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归纳和比较人类各文明的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美的本质、美的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心理、艺术创作和评论、审美教育等内容。美学学科涵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比较美学、实用美学等。

7.宗教学是一门对人类宗教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学科,主要探讨宗教的起源、发展与历史走向,考察宗教观念、行为及组织形态,揭示宗教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作用。宗教学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精神生活、文化现象以及民族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宗教学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体系,其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属性、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给予了科学的理论回答,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重大现实问题给予理论阐述与实践指导。宗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宗教哲学、宗教史、宗教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文化学、宗教心理学等。

8.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推理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命题、推理与论证的规律与规则,为人们正确思维、高效交流以及认识客观真理提供工具。传统逻辑理论主要包括三段论和命题推理理论。现代逻辑使用形式化和公理化方法,构造了经典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演算系统,建立了形式语义学。当代这种形式与公理化研究方法被广泛用于涉及必然、认知与信念的模态推理研究和语言学研究。当前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数理逻辑、哲学逻辑、现代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史、逻辑哲学、实践推理等。

9.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反思人类的科学与技术活动,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学科,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重要哲学问题,分析研究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诸流派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方面的各种观点。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自然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生态和人的关系、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等。

(2)科学哲学,主要探讨科学本质、科学认识、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等。

(3)技术哲学,主要探讨技术的本质特点、技术认识与方法、技术价值及其发展规律等。

(4)工程哲学,主要阐释工程活动主要性质特点及发展一般规律等。

(5)科技与社会,从哲学等跨学科视角研究科技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等。

()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较为厚实的哲学基础知识、人文历史知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所在研究方向系统的专门知识;经过规范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训练,初步具备从事理论研究或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包括:

1.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国大地进行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2.研读和了解哲学及相关学科的经典著作或重要理论著作。

3.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对本专业的重要研究成果有较全面的把握。

4.独立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提出并解决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哲学问题。

5.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

6.能够胜任管理、宣传和出版等部门的工作,以及大专和中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

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扎实地掌握哲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所从事的专业或研究方向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具备作为哲学研究和教学专业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具体要求包括:

1.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国大地进行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2.在现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敏锐地发现和跟踪学科的前沿问题,或在复杂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思想线索。

3.按照学术规范和方法,严谨、细致地进行哲学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具有独特见解的创新性成果。

4.鼓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独立研究成果,能够与国内外学术界就本专业的研究开展对话与交流。

5.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学风,热心学术事业和理论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哲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

()相关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

()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哲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熟悉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经典著作或重要理论著作。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的重要研究成果,研读本二级学科若干经典著作和重要理论著作,较全面地把握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2.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理论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观察、总结认识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学术道德

尊重他人学术成果,遵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3.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经过正规、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善于自学,掌握查询、搜索专业文献的工具、途径和技术手段;具有在理解并运用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自主继续研究的能力;熟练运用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和获得电子资源的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从事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对资料和观点做出正确的鉴别与判断,掌握概念分析和逻辑论证方法,揭示命题据以成立的根据,使之成为具有说服力的正确论断;同时善于综合和归纳,从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和概括简明的结论。较好地掌握哲学各分支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具有继续研究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能力。

(3)实践能力

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社会问题和学术组织工作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能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学术思想,清晰而准确地表述学术观点,以及对所在专业方向学术问题的判断和论证。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论文应按照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撰写。严格遵守哲学各专业领域写作、引文和注释的具体规范。规范性要求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底线,第三部分“(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之“2.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同样适用于硕士学位论文。

(2)质量要求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完整的、有翔实内容和充分论证的学术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3万字;应反映本研究领域或方向的新成果,并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对本学科某一方面的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或对社会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对哲学及其分支学科有系统的理解,掌握坚实宽广的哲学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本学科博士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要素:

(1)哲学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不同哲学派别的理论有明确的辨析和判断;

(2)哲学史知识:在全面、扎实把握哲学发展史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本专业经典著作,能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解释哲学理论发展的线索和原因;

(3)专业知识: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在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对主攻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

(4)相关一级学科知识:了解与本人研究问题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5)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听说和翻译、写作能力;历史文本研究要熟练掌握原著原文的古代语言(如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或外语(如英文、德文、法文等)。

2.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哲学博士生除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把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化为提升自身思想境界以及投身学术事业、从事理论工作的精神动力和行动准则;能够用追求真理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学风探讨哲学问题,在理性讨论中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在学术共同体中以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方式共同努力推动哲学学科发展。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规范以及学科的专业标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以规范方式标明所引用的材料、观点的出处。

3.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阅读经典、学术著作和期刊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从中捕捉本专业研究的前沿信息;扩大知识面,尽可能从其他学科吸取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关心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中提炼哲学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博士生应能熟练运用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和获得电子资源的方法。

(2)学术鉴别能力

哲学学科的学术鉴别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所使用的文本材料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鉴别,包括:对引证学术文献的权威性和完整性的鉴别,对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联系的密切程度和重要性的鉴别,对历史上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的鉴别,对其他学科知识与哲学问题相关性的鉴别。第二个层面是对本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做出鉴别,包括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鉴别。博士生应当具有自觉的学术评判能力,以选择主攻研究方向、突破点、合适的材料、文献和方法,保证博士论文达到预计目标。

(3)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突出体现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问题意识表现在从经典的文献资料和新近的研究成果中,能提炼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哲学问题;创新意识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论证核心观点的新颖性与独特性,以及表明属于可继续讨论和深入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或方向。

(4)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依据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践检验,对哲学理论的某个关键概念或命题做出合理的质疑、澄清和修正;

围绕当前或历史上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的材料、论证和方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某个交叉点上,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体现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特点;

用实证材料和文本资料,论证和具体说明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途径;

应用特定的哲学理论观点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新的社会现象做出具体、全面、合理的解释;

根据现有的和新发现的文本资料,对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做出新的梳理和诠释,做出新的评价;

对重要的或新发现的哲学文本,做出新的翻译、勘校、考证和注释。

(5)学术交流能力

在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中,本学科博士生要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清晰而准确地展示自己研究的问题、核心思想、论证方式和所具有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需要经过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合理性论证在广泛阅读、分析概括学术文献的基础上,说明博士论文选题在特定研究领域中具有何种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行性论证围绕所确定的选题和现有的研究进展,提出论文的核心观点、重点和难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述的结构和预期效果。论文综述所涉及的文献要有覆盖性、相关性和新近性;应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新近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分析和评述。综述应包括充分的第二手材料,不能是作者个人学习某一经典文本的心得。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撰写,篇幅一般不少于10万字。此外,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所有引用材料和证据,包括经作者概括和改写的间接引文,都必须标明出处。

引文出处直接可靠;一般不使用转述资料;个别情况如需转述,必须如实标明,不能把转述的原始出处窃为己注。

直接引文应注意相应的篇幅,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和评论,应避免没有评述和解释的引文。

应当用规范的汉语学术术语和风格撰写。重要的翻译概念要标明外文原文,不常见的自行翻译的外来术语要加以解释。

论文结构完整,每部分有论点和论据,各部分有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应详尽,包括本论文引用、依据的文献和继续研究所需的文献。

(2)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参阅本部分“(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之“4.学术创新能力”中提到的7个主要方面。博士论文亦可在其他方面做出创新。

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必须取得同行专家认可;论文主题或主要内容如与其他学科交叉,需要经过相关学科专家的评审和认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介

中文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英文名称: Theory of Marxism

()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既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也应进行整体性研究,还应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体化研究,以利于更好地从纵横结合上完整地系统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和一体化研究的一级学科,它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涵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

()学科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公司产品的实践和规律,其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形成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好额一体化研究,遵循团队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联系和融汇,努力提高学科发展质量和水平。

()学科范围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是关于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重点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最新成果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等。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旨在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历史阶段,研究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经典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该学科的研究,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有密切联系,更侧重于思想史、学说史的研究,包括思想来源、理论传播、形成和发展过程等。同时,必须具有开放的世界视野,必须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著作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内在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政治思潮的批判研究;马克思主义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区域史和阶段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这一过程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该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根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飞跃为主线,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为重点来展开。在研究中要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有所不同,着眼于一般特征和基本规律的研究,而不局限于历史或现实的某个领域、方面、事件的具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著作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和基本原理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阐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与实践研究等。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指世界其他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和研究,其中包括国外共产党、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从文本、理论和流派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旨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及流派的发生、演变及基本思想。该学科侧重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考察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联系,又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世界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苏联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学研究;当代国外激进左翼理论及其社会运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等。

5.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自觉以一定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政治、品德、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特点和规律,以培养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论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基本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动力形成发展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引导研究;新时代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中国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和根本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旨在系统研究近现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社会发展道路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该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紧密相联,着眼于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密切相联,侧重于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和客观规律研究等。

()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员工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成为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公司产品、宣传和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2.博士学位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进行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员工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成为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公司产品、宣传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关学科

中共党史党建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中国史、世界史。

()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了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思潮及流派;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及所形成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特点与基本规律;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科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研究并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硕士生根据所在学科,在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有所侧重。

2.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质

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员工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善于在学术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

(2)学术道德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基础上,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理论立场,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遵纪守法。严禁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严禁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注释,杜绝一切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

3.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养成学术思考的兴趣,掌握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较好的揭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相关理论与本学科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理论体系内部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善于将这些联系和矛盾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术研究训练,注重提高自己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3)实践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好理论,还要运用好理论。

(4)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在学术交流中提高学术能力。

(5)其他能力

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主题集中、鲜明;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引用资料翔实、可靠;基本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有力;文笔流畅,书写格式规范。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是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文本,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该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掌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及流派;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掌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掌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历史成就,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和所形成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科学方法;掌握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能够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

博士生可根据所在学科,在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有所侧重。

2.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质

坚持守正创新,崇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学术潜力;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学习、研究、传承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学理阐释,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意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和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和人才支撑。

(2)学术道德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基础上,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正确的理论立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恪守学术规范,秉持学术良知,遵纪守法,潜心研究,严禁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严禁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注释,坚决杜绝一切学术不端问题和行为的发生。

3.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一种学习习惯和精神追求。注重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理论前沿问题,善于分析社会实践问题,努力掌握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及时了解并熟知本学科员工动态,深入进行学术思考;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认真探究知识的来源,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

(2)学术鉴别能力

对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思潮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评价和价值判断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够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而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什么是需要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什么是需要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前,能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

(3)科学研究能力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具有较强的揭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相关理论之间,以及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并善于将这些矛盾转化为研究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学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学术创新能力

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勇于并善于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能够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贡献;能够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不断增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在本学科国内国际学术平台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各二级学科之间、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其他学科之间、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之间展开积极的学术交流,并在此过程中熟练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善于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合作,注重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

(6)其他能力

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员工沟通能力,与人合作、协同攻关能力等。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且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体现学科属性与研究特色。选题必须围绕6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实践实际,既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又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观点论证上的丰富或创新,以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有相对明确的学科边界。即便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国际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风格和特色。

综述应体现出对该选题比较详尽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学术史梳理和状况分析,反映对已解决问题的程度和主要观点,不同观点的争鸣和理论阐释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已有的研究条件和所做的前期准备等。要从综述的撰写中确立问题意识和学术指向性,明确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明确拟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提出可能实现创新的论域或论点。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做到主题集中、鲜明;题目准确精练;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引用资料翔实、可靠。

基本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有力;文笔流畅,书写格式规范。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和数据等,无论是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文本,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有创意,其主要观点应有所创新,或论证与前人相比有所深化,或对实践问题有合理的对策建议,避免泛泛而谈“选题创新”或“填补空白”,或只谈“方法创新”而缺乏理论观点或学术论证上的新意。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反对粗制滥造,努力提升论文学术质量。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中文名称: 公共管理

英文名称: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培养目标是为党政机关及其他公共机构等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硕士的产生与公共管理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自创立后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国于1999年正式设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设立的基本依据就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满足公共管理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特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其他公共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自创办以来,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旺盛的环境下,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充分的办学基础和经验:在培养模式方面,制定了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培养方案、论文分类及指导性意见等一套比较成熟的专业学位培养标准;在团队队伍方面,建立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党政机关专家型领导干部组成的复合型、应用型团队队伍;在质量监督方面,形成了涵盖合格评估、专项评估、专项巡查、质量认证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管理服务方面,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引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作用,各培养院校也相应成立了专业的公共管理硕士教学管理及服务部门,发挥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服务保障作用。

自创办以来,公共管理硕士培养院校不断增加,报考人数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覆盖面持续扩大,已成为提升我国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渠道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专业学位类别内涵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为此,各培养院校根据办学优势、地域特点和自身规划,结合所招收员工的学科背景及工作需求,开设了一系列与公共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掌握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相应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切实提高相应的职业胜任力。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达500余个,开设比较多的专业方向有政府治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地方政府治理、政府数字治理、公共服务与绩效管理等。这些专业方向延伸到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精心培养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打造了开放性平台,探索出一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广大公务员和公共机构从业者队伍能够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在复杂情境下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神。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为在职员工,他们毕业后可在原工作单位继续工作。少部分重新就业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较为广阔,他们既可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机构(如各类协会、基金会、智库等)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相关工作,也可以去非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

(四)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完成有实际应用价值或运用理论开展实际问题分析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工作。

()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应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

在政治素质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于国家,心怀“国之大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学术道德上,树立法治观念,坚守学术伦理,坚持学术底线,维护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等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

在职业素质上,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

在心理素质上,爱岗敬业、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意志坚定、自信有度、胸襟宽广,能正确面对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2.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应完成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建立完整的公共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技术,能够交叉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现、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问题。

(2)专业知识

应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方向的系列课程,以熟练掌握该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及研究方法,并完成一些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和陶冶情操的选修课。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方向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办学优势、地域特点和自身规划,结合所招收员工的学科背景及工作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后开设。一般而言,专业方向的开设应与公共管理有关领域或具有共性的公共事务等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有关系列课程后,应掌握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应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切实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潜力。

3.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以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践训练是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重要方式。

一般应接受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一是要参与相当课时的经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课堂训练;二是要完成有专门实践导师指导的公共管理实践训练。

(1)案例教学训练

应接受相当课时数的案例教学训练。通过案例教学的训练,在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中,获得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培养在面临问题、矛盾和困境时做出科学决策的思维方法,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2)公共管理实践

应接受达到培养方案规定时长的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公共管理实践是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后,在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等进行的实践训练。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果、提升工作技能。实践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参观、考察、参加课题研究等。

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原工作单位接受公共管理实践训练。缺乏公共部门工作经历的员工,还应到公共部门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或在有公共部门工作经历的实践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单位的具体实务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后应提交符合所在院校要求的实践报告。

4.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除了公共服务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通用能力外,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突出能力包括:

(1)政治能力。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调查研究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调研得来的材料能系统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影响、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科学决策能力。有战略眼光,能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全面权衡、科学决断,把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工作融入国家事业大局;能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

(4)改革攻坚能力。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使改革举措符合客观规律;掌握创新方法,坚持创新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基层改革实践中汲取智慧;善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5)应急处突能力。有风险意识,能准确预判风险,制定可行预案,做好风险应对准备;面对突发事件能准确把握风险走向,抓住主要矛盾,果断行动,整合资源,有序应对。

(6)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7)抓落实能力。勇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稳扎稳打,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5.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是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大幅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其知识水平、技术方法与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院校教学质量、培养效果乃至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

(1)选题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强调应用和实践导向,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党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机构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鼓励员工选择与自己工作岗位、工作领域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在选题时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化,研究过程更加可行可靠,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

(2)论文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可分为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公共政策分析四种类型。

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管理改革、决策和实践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调研报告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所调研事件的背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调查,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系统、规范地呈现调查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得出调研结论;针对结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提炼和创新。

案例分析报告类论文应对案例事件的全貌信息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处理,将案例信息进行结构化展现,体现可读性;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充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视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鼓励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论和模型等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

公共政策分析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优化方案或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问题界定、目标设立、方案规划、后果预测、方案决策、执行与监测、评估与终结、调整与变迁等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3)质量要求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应做到论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论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并应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行文流畅。

在论文所体现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分析能力上,应体现出作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规范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通过调研,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材料详实,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善于总结提炼。

在论文成果上,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能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提出新命题、新观点,论文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与政策建议。

(4)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以及涉密处理等具体要求,以及论文的字体、字号等写作格式,参照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规定执行。原则上,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中文名称: 安全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安康、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基石,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理论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安全自古以来就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古老而伟大的安全思想,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对现代社会的风险防范仍然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安全作为学科却是崭新的,安全学科发展只有近百年历史。从工业革命以来,安全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基本形成。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生命、自然、技术、社会和系统等要素,并以人为中心的综合交叉学科,是公共安全的核心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领域,围绕灾害要素、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及其相互作用等开展研究。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安全保护、矿山通风安全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的。1982年安全学科的名称是“安全技术与工程学”,为二级学科,列在一级学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之下;1983年取消了原二级学科“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只在一级学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下列出二级学科“采矿工程(含安全技术)”;1990年,二级学科名称改为“安全技术及工程”,列在一级学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之下;1997年,“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名称没有变化,但一级学科的名称改为“矿业工程”;2011年获批增设为一级学科,授工学学位。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指出自2023年开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可以授予工学、管理学学位。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人类社会同在,必将得到持续而迅猛的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与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从安全科学与安全工程的内涵得以体现。安全科学是研究减少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对人身安全健康等的危害、设备设施等的破坏、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为揭示安全问题的客观规律提供安全学科理论、应用技术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是研究在具体领域中保障安全运用的技术、工程、管理等方法、手段和措施,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效防范和应对安全问题提供保障。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涉及建筑、能源、资源、材料、环境、化工、轻工、土木、矿业、冶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电、食品、生物、农业、林业、城市、检验检疫、消防、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行业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相互交叉。

2.理论体系

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安全问题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信息学、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学、灾害动力学、防火防爆理论、职业安全健康学等。

3.知识基础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安全科学与系统工程、安全技术、智能安全、应急与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知识基础。除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外,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总体知识基础还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工程图学、相关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通识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外语等)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4.硏究方法

鉴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综合交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并且在不断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自身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本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

(1)通过大量观察、系统实验及规律总结,综合系统论、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可靠性工程等理论方法,基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在经验体系基础上进行演绎和归纳,形成安全科学规律和系统工程原理;

(2)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发展针对灾害事故的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方法,实现控制风险与减少事故损失;

(3)综合互联网+、控制论、信息论等,研究智能科学、智能管理与智能技术多维度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通过系统流程分析、建模仿真、大数据挖掘、风险评价等,达到智能安全目的;

(4)综合运用管理科学方法和应急技术手段,增进系统安全与应急管理效能,通过人为干预和影响,达到系统预防、控制事故与减少损失;

(5)通过大量观察、统计、实验、实习等,综合医学、公共卫生学、作业环境管理学、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形成相应的科学理论,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三)学科范围

本学科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领域,设安全科学与系统工程、安全技术、智能安全、应急与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5个二级学科。

1.安全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心与相关设备、财产以及事物免受危害,分析人、设备、管理等系统要素的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并建立相应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科学原理,公共安全理论与方法,安全管理学,风险评估理论与管理方法,灾害演化动力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安全人机工程,系统可靠性评估,人因工效评估等。

2.安全技术是为保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体及设备、财产不受到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技术保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防护技术和装备,灾害探测与控制工程,安全评价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信息技术,新能源安全防控技术,社会安全与智治,检验检疫,消防技术及工程,爆炸防治技术,城市公共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建筑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等。

3.智能安全是安全理论、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防治等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利用智能科学、智能技术与智能管理等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治理重大灾害事故,实现安全风险隐患的精准感知、超前预警和灾害事故的智能防治、高效救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安全智能监测,风险智能评估与预警,安全大数据,智慧安全监察,安全智能巡检,灾害智能控制与处置,智慧应急救援等。

4.应急与安全管理为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救援处置和恢复重建等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技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安全风险评估,安全与应急心理行为,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处置与救援,安全规划与韧性建设,安全与应急法律法规,安全与应急标准认证,安全与应急监察审计等。

5.职业安全健康是认识职业安全健康机制和规律,研究环境毒理与职业危害及其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为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科学评价、危害防控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及管理的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安全健康毒理学,职业病统计学,职业卫生管理学,职业伤害和职业疾病的孕育、发展机理,职业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和综合决策,安全卫生工程技术,个体防护等。

本学科也可按照宽口径培养方式不设学科方向。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结合安全科学与系统工程、安全技术、智能安全、应急与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学科方向及其交叉融合方向,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培养员工。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热爱祖国,品行优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本学科相关领域或方向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关于安全工程生产、设计、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比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够从事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关的教学研究、工程设计、工艺优化、生产运行、安全管理、事故调查等工作。

2.博士学位

热爱祖国,品行优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掌握深厚的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安全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应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独立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高层次的安全技术开发与设计、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五)相关学科

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安技术、国家安全学等。

()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通识类基础知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基本知识,包括工程数学、力学、传热传质学、灾害物理化学、燃烧与爆炸学、计算机模拟等。比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进行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

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安全科学原理、安全工程学、公共安全理论、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学、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监测监控、行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知识与实验技能等。

掌握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计算方法,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获取、物理模型建立、数学计算分析等工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有关安全监测仪器设备,能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的研究和工程实践。

2.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应具有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具备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或承担专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及安全意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2)学术道德

硕士生在研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科学研究中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律,规范引用他人学术研究成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产出精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者,才有资格在研究成果中署名。

3.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通过学习安全科学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阅读安全科技文献、参与学术交流等途径,有效获取安全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自我获取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应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安全行业和领域相关研究前沿动态。能够发现具体的安全科学技术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具有运用安全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实践能力

应具有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运用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解决工程或管理实践问题或技术开发的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实验技能,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调动科研资源和力量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通过论文、报告、海报等方式与国内外安全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学术交流,准确传递学术信息、表达学术观点、阐述研究思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

(5)其他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跨行业领域开展相应的创新科研的能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学科特色与优势及主要研究方向,合理设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修满的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实践环节,优化本学科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科技文献,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参考文献要与选题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前沿与动态,其中近5年的参考文献应占一定比例。参考文献目录中所列的所有文献必须在论文正文相应位置标明引注。硕士生的选题报告可公开进行,通过后应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存档,并按计划执行。

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包括《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编写格式》(GB7713-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生培养单位应制定出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提出学位论文题目、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正文、论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件等相关要求。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或创新性,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可由学科或导师组织,具体检查论文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执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论文答辩要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当面考察。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1.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工程图学、系统工程学及相关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通识类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外语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及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创新研究。应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的知识结构,纵向要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横向要注意拓宽相关研究领域和行业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学位论文的创造性研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掌握学科发展中最新的员工动态信息,根据个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国际视野和高度敏锐的眼光,随时补充和吸收新的现代知识信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前沿知识的有机统一。

2.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博士生应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和热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善于将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与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较缜密的思维逻辑和较强的判断推理决策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对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与自己学位论文方向联系紧密的学科,应该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包括数理化基础、数值模拟方法、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计算机技术等。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能够继承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已有成果,勤于钻研,博采众长,并能提出创造性观点,揭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中安全科学的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精神,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学术道德

博士生在研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律,规范引用他人学术研究成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产出精品成果,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者,才有资格在研究成果中署名。

3.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博士生能够有效收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国际学术前沿信息,了解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发现制约安全领域生产实践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应具有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检索手段获取、利用各种文献的能力,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综述性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掌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型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能够应用实验研究、模拟计算、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等手段,探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来源,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发现新的安全学科知识。

(2)学术鉴别能力

博士生应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具有较强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

研究问题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内容应准确,即以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开展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揭示客观世界的安全科学规律。

研究过程态度严谨,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从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料出发,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研究方向,提炼科学问题,再对课题进行系统地多方面实验研究、模拟计算、理论推导或工程实践,从大量的实验数据、模拟数据、理论分析和现场证明中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充分、翔实的事实归纳与总结之上,通过理性思维,高度概括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使之升华为理论,理性思维水平越高,结论的理论价值就越高。研究结论能反映客观世界安全科学的本质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验证,经得起逻辑推理。

(3)科学研究能力

博士生应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能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针对具体的安全科学问题,查阅相关科技资料文献,发现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并验证。应具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设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包括实验方案、计算方案和实践方案等),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组织团队或独立地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某一方向独立开展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工程实施、安全工程开发或安全工程管理等工作。

(4)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对复杂安全系统问题进行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应在所从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尝试在研究主题定位上寻求创新,对现实的安全问题本质进行透视并探讨对策。能独立地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研究对象,通过学科交叉形成不同的研究思路,创新理论框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能够开展创造性科学研究,提出新的学术思想,解决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应用技术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包括: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现有成果,积极参加学术争鸣,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立论依据。

(5)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的学术论文或技术报告应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行文规范;在论文宣讲、项目汇报、论文答辩等场合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研究工作的内容和结论,并对现场询问、质疑或评价做出合理、准确的回答。

(6)其他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行业前瞻预判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学科特色与优势及主要研究方向,合理设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修满的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实践环节,优化本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组成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开展博士生培养及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立足于本学科前沿,围绕“四个面向”,在安全科学理论上能做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较大工程实践价值或潜在的技术创造价值。选题应公开进行报告和审查。选题报告提出后,经审查通过,应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交所在单位存档,按此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综述是针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某一研究领域或行业的安全科学专题,就国内外在该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行业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

根据论文综述的需要,应首先查阅、分析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然后提出所选定的论文题目。参考文献要与选题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前沿与动态,其中近5年的参考文献应占较大比例。参考文献目录中所列的所有文献必须在论文正文相应位置标明引注。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包括《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编写格式》(GB7713-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等。同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如下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经历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并且各个环节之间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集中反映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或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或应用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体现出博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现代工程技术解决较复杂安全问题的能力,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高层次管理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应包括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严格遵循标准出版物规范;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取的专利及奖励等。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论文必须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有明显的创新性,包括安全科学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安全相关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创新等。成果创新性应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实事求是、简明扼要的表述出来,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对有价值的现象或问题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或新方法。

纠正了前人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提法或者错误的结论,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创造性地解决了科学理论或工程技术的关键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附:公司相关学科公司产品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硕士公司产品方案

一、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法学门类,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4)、思想政治教育(03050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该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依据,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发生发展传播、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为切入点,深刻回答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以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和西方社会思潮为基础,深入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和趋势;以思想政治公司产品基本理论与方法为突破口,探究思想政治公司产品及实践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政策研究、大专院校教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及其他实际工作。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在职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6学分(含实践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学位论文开题答辩1学分),其中学科基础和专业课不低于25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开题作报告,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原则上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10篇);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3名教授)或博士学位教师审定并签署意见。答辩环节至少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3名教授)教师参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完整填写《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2、论文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除接受导师的个别指导外,应向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

3、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按照《一竞技官网申请硕士学位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

4、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按《一竞技官网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5、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9个月。

七、其他

1、社会实践。为了加强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顶岗实习等。

2、教学实践。本学科研究生应参加老员工思想政治公司产品实践。形式包括讲授老员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本()科生学习和科研、辅导本()科生作业、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以及担任本()科生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等。该环节记1学分。

3、补修。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学科研究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未修过本学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补修课程的,必须随相关专业本科生补修所规定的课程,并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必须及格。补修课不记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010108)硕士公司产品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设以下研究方向:1、科学哲学与系统哲学。本方向主要研究系统科学中的哲学问题。2、科学技术与社会。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历史之中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3、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本方向主要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以及科学方法。4、科技伦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或者科学技术对人的利益关系的影响。5、技术哲学。本方向主要把技术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哲学的反思。6、科技政策与管理。本方向主要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或意义。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团结敬业、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的专门人才。

2.系统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有关科学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能够在高校相关专业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宣传、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公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环节。

1.硕士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选题应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选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应用中的哲学问题,或者科学技术哲学中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

2.开题报告,包括书面的报告和答辩环节。书面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等内容。要求有5000~10000字的篇幅。答辩环节要求有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参与评审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按通过或不通过记成绩。通过者记1学分。

3.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4.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5.学位论文的答辩。员工完成所有培养环节,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论文答辩。

 

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0837Z1)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一、学科简介

安全工程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成就,辨识和预测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工程领域。

公共安全工程涉及公众的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经济运行与个体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安全,它涵盖社会主体的众多安全领域,诸如:社会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公共卫生与职业健康、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土安全等。

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社会生产、生活等公共领域可能出现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各种自然灾害与社会风险等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组织和管理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和风险发生或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损害。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

2.瞄准国内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对安全工程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二级学科范围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3.能够运用第一外国语较为流畅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进行外文科研论文的写作。第二外国语应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在职攻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最低学分要求为14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1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不少于4学分。

五、学术活动

1、“学术活动”为博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2、必须参加9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

1、开题报告

以书面及答辩形式作文开题报告,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不少于70篇);研究方案需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要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3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答辩环节至少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3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参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

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8~1.5万字。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完整填写《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2、论文中期考核

必须以书面及答辩形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3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初步结论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如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等进行答辩,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

博士生中期考核通过后,须填写《博士生中期报告及综合考核表》交研究生院,复印件和书面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

3、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后,按照《一竞技官网申请博士学位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和学校两级学位委员会的审查,可获得博士学位。

4、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按《一竞技官网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5、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博士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工作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个学期的第九周前完成,提交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的时间间隔不少于9个月,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