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4-09-08 来源:一竞技官网 浏览次数:

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段妍

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识。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发展目标等,强调未来文明是能够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 文明理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段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长春130024)。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与文明的指引。在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中,文明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状态,具有特定的内容结构与表现形式,并且这一理论强调未来文明是能够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这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愈是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愈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愈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明之力助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一、马克思的文明理论

“文明”是一个历史性范畴,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反映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马克思深入研究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提出人类文明发展是社会形态与国家形态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以及近代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世界历史的形成与体系化等,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价值追求以及文明发展动力等问题,是深入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社会形态与国家形态

马克思的文明概念,建立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内在结构分析基础上,本质上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提出“文明社会”“文明时代”等概念,将文明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强调国家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化进程相适应,深刻揭示了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一,文明发展是社会形态的进步,它表现为物质进步与精神进步的有机统一。文明是反映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标识,彰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里,文明是与社会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文明不仅是文化领域的概念,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概念,包含着社会秩序、社会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从此意义上讲,文明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既依赖于社会形态而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形态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具体化。“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就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这里的文明指的是物质文明。在马克思看来,文明都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和表现出来的,推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应归结到物质生产。同时,马克思认为文明本身有其内在结构,特别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协调发展的。马克思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论述明确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精神生活”的制约作用,能够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物质生产活动也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精神生活的影响,马克思同时强调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反作用,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根据马克思的阐释,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

第二,文明发展也是国家形态的发展。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是最显著的文明体,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国家机器所构成的集合体。文明与国家形态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是文明的载体,对文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世界各古老文明来看,早期国家的形成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国家形态要保证文明进步的有序性,就要建立各种政治体制与法治体系,保障社会发展在政治秩序内进行。对此,马克思指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文明体,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华文明,这些文明形态的共同特征是均出现了王权和国家,并且主要依赖国家政治而存在和运行。以中华文明为例,从夏商周的王朝,到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形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通过融汇多地区、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丰富发展自己,在开放包容中使得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活力,同时大一统的制度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另一方面,文明支撑着国家形态的延续与发展。作为构成国家形态的各种文明要素,文明进步的有序性使国家在稳定有秩序的空间之下发展;文明进步的制度性推动建立各种政治体制,保障国家发展在政治秩序之内进行;文明进步的法治性推动建立各种法治体系,使国家治理更多依靠法治解决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共同的思想和文化基础所形成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国家形态的延续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不仅对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而且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克思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第一,人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特别是注重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且以人的发展进步来衡量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人的发展状况与人的发展条件紧密联系,需要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解放要以生产力解放为前提,只有创造出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及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此,马克思突出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及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条件为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可见,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进步来审视和考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状况,使文明发展最终指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客观归宿。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就是每一个人可以用于发展自身才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状况。如果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难有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马克思曾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生存的悲惨处境,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文明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所固化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人的发展带来许多有利条件。然而,在资本逻辑的强势统治下,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牺牲人的方式获得发展。从根本上看,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具有内在一致性。资本主义文明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揭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由于其先天缺陷以及固有矛盾,必将被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代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将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文明,是能够消灭私有制、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

(三)近代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世界历史的形成与体系化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近代文明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14世纪开始,人类的历史开始由区域历史向全球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冲破狭窄的地域范围,使得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由民族历史汇成世界历史。在马克思看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原始封闭孤立的状态被相互依赖、普遍交往的状态所代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依存度不断加强,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客观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客观上为文明进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在以往的历史时代,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小生产模式,这种闭关自守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地域性民族的世界性历史活动。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工业化等现代化要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进一步加速了资本的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也强调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要素,即工业生产、交通工具、世界市场等,打破了原初民族国家地域的限制,成为开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力。这三大动力催生了两方面的革命:一是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科学和技术革命快速发展,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始,后经伽利略、开普勒,再到以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17世纪后期的科学革命不仅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提供了基本前提,客观上为近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交通运输工具革命。马克思强调,“用时间消灭空间”,就必须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主要载体。19世纪初期以来,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张,工业化创造了交通工具,如英国工程师斯蒂芬逊发明火车,美国人富尔顿造出汽船,使得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普遍交往逐渐加强。空间被时间压缩了,资本主义把落后民族、地区和阶级纳入现代文明进程之中,促使资本不断冲破原有的地域限制而走向世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马克思深入考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强调世界历史是人类文明得以深入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以其低廉价格的商品作为摧毁其他民族、“征服野蛮人”的重炮,“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殖民扩张,导致各个民族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体系。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扬弃了过去在狭隘地域范围片面发展的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不断将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终结了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孤立隔绝、闭关自守的历史,这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然而,马克思在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进步性的同时,也对其矛盾与危机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文明从其诞生起就包含着两面性:进步性与野蛮性共存。即在发挥文明作用、加速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其实现方式也充满了血腥与野蛮。对此,马克思多次使用“文明的暴行”“文明的阴沟”“文明中的野蛮”等话语来批判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揭示其文明外表下的非文明本质。“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可以看出,马克思直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满血腥、暴力和野蛮的过程。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形态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囿于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桎梏,加之本质上带有鲜明的野蛮性,必然不能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马克思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底蕴,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文明范式上谱写了马克思文明理论的新篇章,以崭新的思路彰显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方向和趋势。

(一)社会形态与国家形态相统一的新型文明

马克思认为,文明是由物质、文化等各要素联系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系统,其中不同文明要素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特别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遵循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相关论述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的需要对马克思的文明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与国家形态相统一。这种统一性集中表现为这一现代文明在理念和方向上属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建立在中国国家形态的基础之上。它突出表现为坚持以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越性,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彰显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同时,更加体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文明。“文明”与“社会形态”密切相连,是对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这充分说明,系统性与整体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既包括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生活要素,也包括文化、艺术、道德等精神生活要素。从构成要素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成功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优化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形成了以“五大文明”整体协调推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呈现和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范式: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以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超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政治新文明,这种政治新文明以新的政治制度创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切实把民主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避免了多党竞争和党派冲突造成的严重社会撕裂,实现对资本主义精英民主的根本性超越,缔造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为实现民族复兴积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不断对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进行积极矫正,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运行。五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总之,五大文明相辅相成,彰显了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状态和理性的社会体系,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文明。文明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社会主要依赖国家治理而存在和运行。马克思将国家视为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出现使得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表现为物质和精神层面,更表现为制度层面,并且依靠国家治理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演进规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封建帝制的统一国家形态,通过“家天下”“世袭制”等形成了血缘宗法组织、世俗化王权的政治国家。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政权国家形态。这意味着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群众,文明的发展是有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加以保障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高效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各项事务。正确发挥国家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统筹社会发展,塑造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战略布局。2012年,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伟大梦想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党代会的主题,擘画了第二个百年的宏伟蓝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发展蓝图不仅规划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任务,也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的科学目标。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这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与现实优势。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又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妥善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顺利推进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运用现代化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性质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新型文明,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以放眼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使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的文明理论相结合的新型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具有重要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元素(如“民惟邦本”),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底色。同样,在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中人的解放与发展的程度,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人的生存条件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旨在实现人民大众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中,人的解放的实现要以生产力解放为前提,“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表明只有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这一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具有内在同一性。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民为邦本,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注重体察民情民意;二是爱民恤民,主张体恤爱护人民群众,为民谋利益;三是民富国强,将人民的幸福建立在“国家强盛、社会安宁”之上,把国家利益与百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强调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同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根据新时代需求对民本思想进行的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不会为任何特权阶级和利益集团所占有,而是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协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征程上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和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共同富裕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不仅科学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也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目标。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文明进步的最终目标不是促进物的发展,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来衡量文明发展程度,将资本主义文明看作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所替代,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得到提升。“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科学阐明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目标,展望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必然是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为指导,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的缺陷。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实现现代化基础上不断为改善人的生活状况、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教育强国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不仅如此,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身体素养、精神状态全方位提高,引导人民群众养成文明生活方式,为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型文明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历史在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人类文明进程也在客观上不断被推进,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融会贯通,特别是“两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放包容的世界胸怀,以交流互鉴作为推进本民族和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动力,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对话弥合文明分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的文明交往理念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平等包容是世界文明得以进行交流互鉴的前提,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文明的野蛮性进行了批判,“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中华文明秉持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追求的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所创造出的多样文明,强调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从而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思维范式。“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一论述有力回应了“文明冲突论”,明确树立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原则。历史已然证明,企图以“文明冲突论”加以排斥和改造其他文明,或者试图以单一文明取代多样文明的思维逻辑是没有任何出路的,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摒弃文明冲突的道路,主张用平等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其他文明,向世界展现了促进和平发展的文明主张与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是推进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世界分工和普遍交往的不断发展,世界必将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洞察世界发展潮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描绘出一幅互学互鉴、天下大同的文明发展新图景。“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推动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理念与世界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原创性理论,以深刻的文明关切携手世界人民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指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价值观,体现了对马克思的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狭隘文明观和“西方中心论”,为促进人类整体文明进步提供了深刻启示。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路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物质主义膨胀的畸形发展样态,不断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相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动力。

文明发展与现代化具有内在联系,现代化建设客观上为文明进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在这里,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首先,坚持走自己的路,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破解着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数的悖论和陷阱,如“亨廷顿悖论”。这个悖论的实质是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关系。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经济快速发展就难以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快速发展的悖论中。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促进中华文明重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夯实中华文明复兴的坚实基础,坚定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其次,统筹推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克服现代文明发展的片面化弊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解决发展的速度问题,也要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最为深厚的民心支持和民意基础。

(二)在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才能持续推动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习近平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来看,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发展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是在吸纳其他文明丰富营养中生长起来的。在此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要求尊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不断焕发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任何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其文明发展中必然存在值得其他文明学习借鉴的经验。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可见,文明进步不可能在封闭僵化中独立发展,需要正确地对待外部成功经验,不断吸收各国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决定了中华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习近平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实现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特别是虚心接受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在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和世界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滋养。同时,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不等于全盘照搬,应该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在学习中转化与超越,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层次上表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充盈,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状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支撑与精神动力。

在马克思关于未来人类社会的设想中,社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富足和充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享受。“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马克思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依据。习近平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时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树立崇德向善、理性平和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和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传承与延续,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现代化价值观念,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引领人类文明方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在辩证扬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借鉴。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即人类社会发展总是在辩证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前进。同样,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因此需要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新征程上,要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此外,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铸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守护好自身的历史文脉。以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为切入点,切实加大历史文物以及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展示,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在守正创新中延续中华文脉。

(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习近平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超越了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契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就此而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努力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形象和中华文明魅力。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撇开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不谈——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这里突出强调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推动文明传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倡导全人类共同进步的文明,不仅是对现有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更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其要为人类谋进步,代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新成果,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面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既要树立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文明发展道路,以自身的发展带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也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加强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的沟通和交流,传播和阐释好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

〔本文注释内容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

上一条: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学术圆桌) 下一条: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三重维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