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12-23 来源:一竞技官网 浏览次数:

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作用

倪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凭借高效率、自主决策、个性化生产、深度整合等技术优势,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格局,也推动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变革。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也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阵地。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抢占网络舆论高地,扩大“红色地带”的影响力,是新时代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意。

一、以智能生成优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供给

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侧改革,提升大众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是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前提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庞大的数据库、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和深度学习等核心能力,逐渐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优质供给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文本生成、图像和视频内容创设,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强大“智能支持”。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第一时间进入网络舆论场,以主流价值理念和积极正确思想引导公众对热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判,从而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主动地位。不仅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时效性,还提升了其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视听内容创设促成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生动性。在当前网络传播日益以短视频和图片为主导的背景下,视觉感知愈发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依托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能够优化和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视觉呈现效果。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对历史事件影像的修复、上色及视觉增强,能够将历史内容重新展现于当代受众面前,赋予其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同时,人工智能还能自动生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求的视频与动画,以优质的视觉效果融合主流价值理念,呈现出质量与创意兼备的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如国内首部AI动画片《千秋诗颂》独具中国审美,便是融合了大量国画、古诗词元素。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动性与传播力。

二、以推荐算法拓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辐射范围

明确受众定位、满足受众需求,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是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重要举措。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推荐算法已成为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精准对接目标受众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分析,推荐算法不仅能拓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还能提升其渗透力和亲和力,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和有效引导。首先,打破用户兴趣壁垒,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一方面推荐算法容易使用户被局限在符合其个人兴趣和偏好的信息环境中,造成信息茧房效应,限制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但另一方面,推荐算法也能实现推荐策略的智能调整,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浏览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在维护用户既有兴趣、保持个性化体验的同时,适当减少低质内容的推送,适当展示具有思想深度、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上的推荐优先级,还促进了从“流量为王”向“内容为王”的价值转变,有效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通过打破用户因兴趣固化而形成的壁垒,引导他们接触更多富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促进了公众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正向发展。其次,个性化内容精准定制,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推荐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构建用户的精准画像,分析其社交行为、浏览习惯、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提供既个性化又富含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内容推荐。例如,针对偏好视觉体验的群体,算法可以推荐富含教育意义且形式新颖的短视频;对于学术型或时政关注者,则推送深度解析、政策解读等文章。这种“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推送,不仅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提升其吸引力和传播力。同时,算法可通过情感分析,适时调整内容的表达方式,以更贴近受众情感需求的语言风格,增强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亲和力。再者,潜在风险精准识别,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推荐算法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还能通过多维数据建模,识别易受不良信息和极端思想影响的潜在群体。通过分析这些群体的行为和情感特征,算法可以优先推送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问题,避免受到负面思潮的影响。此外,针对这些潜在风险群体,推荐算法可以调整内容的情感基调,采用更加包容和亲和的表达方式,减少对抗情绪的激发,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成效。通过这一机制,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还能有效防范不良信息蔓延,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三、以人机交互丰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体验

拓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丰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验,是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重要法宝。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推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从传统单项灌输,向双向互动、沉浸式体验的纵深发展,以更直观的感受、更生动的体验推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立体化传播。一方面,即时对话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互动传播。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下,人工在智能可通过设置“虚拟主播”或“虚拟助手”等形式,与受众实现即时对话和互动,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播的模式。虚拟主播不仅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播报新闻和进行内容宣传,确保传播的持续性和覆盖面;更重要的是,虚拟主播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问题和情感反应,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当受众提出对某个时事热点的疑问时,虚拟助手能够迅速反馈,提供精准的政策解释或权威解读。这种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有效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使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传播过程中主动参与的一方。受众的即时反馈和互动,不仅帮助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通过持续的对话,巩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这种双向互动大大提升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增强了受众的粘性和忠诚度。另一方面,沉浸式场景促成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立体传播。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正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传播方式,虽然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但在吸引力和情感共鸣上存在一定局限。而通过三维立体技术,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可以构建更加丰富和逼真的情景式体验,让受众通过“亲历”特定场景,产生更深刻的感知和情感联结。例如,利用VR技术,受众可以“重走长征路”,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奋斗,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受众还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置身于古代建筑、茶道礼仪等传统文化情境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打破了时空束缚,让历史场景“复活”,还能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维感官刺激,极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进而增强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提供方向指引。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以数字化的内容生产、创新化的叙事风格、智能化的传播方式助力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引领力与感召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一条: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 下一条:充分发挥一竞技官网的“四大平台”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