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发布时间:2024-12-06 来源:一竞技官网 浏览次数:

湖北千湖璀璨、湿地纵横,境内长江干线长达1061千米,约占长江干流总长度的六分之一。作为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湖北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态屏障。

保护长江,既是湖北的历史责任,也是绿色发展的时代旋律。近年来,湖北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严守红线织绿网

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湖北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73万平方公里,其中,饮用水水源地328个、212平方公里;重要湿地12个、734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湖北自然资源部门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坐标统一、边界清晰、上下传导的空间底版,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重要依据和生态环境监督的重要内容。

2023年,湖北省编制出台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明确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安全底线,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对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管理。”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以及确实无法避让的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针对涉及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湿地等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不仅要严格论证,还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尽量将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湖北编制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组织市(州)及有条件的县(市、区)编制本级规划,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修复展新颜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2018年,“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工程实施范围覆盖湖北省宜昌市沿江8个县(市、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和荆州市松滋市,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

空间布局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实施的重要环节。工程以长江干流为轴,按照“一江、两廊、三区、多源”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依托长江干流及黄柏河、联棚河、清江、金湖等重点流域,划定生态保护修复片区。以片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布设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63个工程项目建设。

试点改变过去单一治山、单一治水的传统模式,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打通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体化治理。

工程试点于2023年10月通过省级整体验收评估。三峡地区昔日“化工围江”,而今“江豚逐浪”,“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如期实现。

放眼荆楚大地,三峡地区、长江荆江段2个重大山水项目,湖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东段—汉江流域、汉江中游水源涵养区2个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湖北成为实施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最多的省份之一。

矿山复绿焕生机

武汉市江夏区灵山,宛如一幅静谧而壮美的画卷。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映照着蓝天白云,与四周的植被相映成趣,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已被赋予了新生。

过去的几十年,在发展矿业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长年开山采石,灵山方圆6平方千米内山体塌滑、危岩耸立、矿坑深陷、水土流失,采矿废料和弃渣随处可见,土地植被严重破坏。

彼时的灵山尘土飞扬、寸草不生,沦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2018年,当地启动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实施危岩清除、山体锚固、削坡整形、乔灌移种等工程,还绿水青山本来面貌。如今,废弃矿山已变身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了集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农业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从“满目疮痍”到“一眼尽绿”,背后彰显的是湖北不断推进矿山生态治理的决心和魄力。

2022年,根据自然资源部下达湖北省“十四五”期间32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任务,目前完成修复面积2672.3公顷,工作进度达到83.51%,修复面积和工作进度分别超过预期目标386.05公顷和12.06个百分点。

今年9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湖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行动实施方案》,对全省尚未核准销号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进行分解锁定,力争通过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修复存量任务“清零”。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湖北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在荆楚大地展现出充满生机、绿意盎然、流金淌银的生态画卷。

上一条: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版发行 下一条:三个维度感悟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