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2-12-04 来源:一竞技官网 浏览次数: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

韩喜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明确指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了“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为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何为知识,何为知识体系,何为自主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借助于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播,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由于知识的宽泛性,所以对于知识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分门别类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内容角度将知识三分为自然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英国思想家罗素从知识的来源角度把知识分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内省经验,认为知识、概念、观念均是从感觉经验转化而来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从知识的性质角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即“言传知识”与隐性知识即“意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那些记录于各种载体或者能够用语言言说的知识;隐性知识不采用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依靠行动或感受来表达。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及是谁的,认为知识体系是指知识总和的概括性体系,一般由概念范畴、逻辑结构、推理结论等环节构成。所谓自主知识体系是内生的,是基于自身社会实践活动和自身认识过程,深入社会历史现实,总结成功的社会实践,解答社会问题的理论,是通过原创性的探索推动历史前进的真理性、规律性回答。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拓展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社会。

历史悠久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思想精华和民族特性。几千年来,中国学术分门别类,各致其精,关于知识的概念也可以从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即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从哪里来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积累了有关天文地理、自然环境等物质世界的事实知识,也积累了有关人生、社会的价值知识,并且同西方不同,中国古人更加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功能,追求“下学而上达”,以谋求人对自然规律的“道”的把握。千百年来,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被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奉为正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形成了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的观念形态。这套知识体系造就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治国思想和道德观念,也支撑了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由知识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科范式。据考证,“人文学科”一词最早来源于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所提出的“humanitas”。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关于知识体系的思想,确立了一种综合了技艺理论与通识教育目标的科学体系。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服从于宗教神权的统治,使得人文学科从自由讨论转变为强化统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科才逐步演变为所有世俗性学科的总称,具有了现代意义。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划时代社会变革降临欧洲,关于社会科学的新思潮不断涌现,诞生了经验论、唯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众多自然科学家也开始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概念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来寻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真理的确定性。社会科学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的重组,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制度化的知识体系。在西方世界,以自由主义为思想背景和价值前提,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定的诸多理论形态,共同构造起了西方主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它深刻影响和触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并以思想前提的方式与各种理论产生“接合”,从而成为近代以来一直在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占据理论主导地位的知识体系,同时由于理论上的优势与发展方面的领先,在思想文化上也塑造出“西方中心论”的样态。

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新村主义、机会主义等一系列西方思想流派在中国已得到广泛传播,“五四”时期,在打倒“孔家店”的同时请进“德先生”“赛先生”,西方的社会科学成为学习的对象。然而,各种思想流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中国。

当然,“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一方面,由于近代历史的缘由,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直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体系,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而处于学徒和模仿地位;另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较弱,政治性与学术性话语不同步,未能提炼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没有形成具有更多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富有竞争力的中国自主理论。也就是说,尚未根据中国实践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脱离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学徒状态”而转变为“自我主张”,因此,加快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时代所需

哲学是汇聚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面向时代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当今正处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时代,近代以来主导世界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面对各种问题已明显乏力,后劲不足,时代迫切呼唤一种崭新的、科学的理论对现有问题进行破解。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呈现样态依赖于经济基础的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对经济基础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步一方面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反思总结的理论对象,哲学社会科学则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指引。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或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无法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现实和实践进一步发展要求,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会真正崛起。而且,越是在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越是突出。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一方面建立在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建立在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也意味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思想文化的传播、社会制度的稳定,对世界的感召力、影响力增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进,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以往发展经验进行反思、提炼、总结,更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中国之治的宝贵经验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总结提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担负起为未来发展出主意、献智慧的历史任务。

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需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是在自由主义领航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在整体上取得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逐步向全球蔓延。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愈发显现。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区域局部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当下人类社会面对世界发展走向产生迷惘与困顿。其根源就在于,原本以自由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假定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难以为继,因而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一些西方的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中新的需求、新的时代要求,整个人类社会更加需要新的理论,需要新的范式革命,需要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有理论、有机遇,就需要新的思想去引领,就需要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理论引领人类走出世纪性困境。作为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根本逻辑在于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果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重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那么就不能满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逻辑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现代化为实践目标的,其实质也是要充分占有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在根本意义上扬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困境,如人与自然的对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国家与国家的对立等。很明显,上述种种二元对立问题,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体系框架下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系框架下,上述问题的解决正在由理论可能走向现实实践。而对上述问题、实践进行科学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概括,就必然要跳出资本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用中国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

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助力,总结成功经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同时,逐渐强大的社会需要愈发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当下中国的迫切需要。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其丰富与壮大与否能体现出社会发展是否成熟,国家实力是否强劲,民族文化是否自信。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按照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应地也必须进行转折性发展,赋予自身全新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不但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也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虽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元的概念,因此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也是多重的。例如,现代化要体现人民生活的富裕、科技水平的提高、军事力量的强大等,同时还包括国际话语权、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的强大,而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衡量国家软实力强大与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经系统论证了德国哲学的超时代发展对于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还是汉唐宋时期的中国,抑或是近代以来的英国、法国、德国,乃至现代的美国,能交替成为世界强国,都有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基础和前提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起来的社会总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这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要求发展“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2.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经验所需

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对新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中国之所以具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条件与基础,首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只要把中国成就和中国经验凝练汇聚成理论,便能够形成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凭借其《国富论》指出了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增加国家财富的路径,成为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凯恩斯提出应对市场失灵应该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使其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诺斯由于成功解释了西方世界兴起的秘密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改变世界,是由于它产生的科学的理论、反映时代的理论、指引未来的理论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深刻地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背后一定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这个科学理论一定是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诠释中国实践的问题里、推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3.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破解问题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已经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难度和挑战。显而易见,我国面临的新问题用以往的理论已不能解决,亟须运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只有构建新的理论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只有新的理论才能破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问题中去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新问题,才促使我们去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思想都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在聚焦问题中分析这些矛盾的成因、性质、状况、发展趋势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用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来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问题。只有立足于现有的历史实践并着眼于未来的历史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方能获得广阔的历史空间和强大的理论动力。

4.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需

鸦片战争后,为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局面,向西方学习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从经济到政治、从武器到文化,无论是表面还是深层的领域,都进行了模仿学习,但却屡遭失败。这段历史表明,对西方文化、制度、体制进行简单模仿复制的“拿来主义”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在理论创新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理论成果,既推进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飞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从客观来看,由于受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其他多种因素影响,西方凭借发展优势掌握着话语优势、理论优势,导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多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并在西方的评价体系下开展团队建设,学术研究领域的西化现象十分严重。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伟大实践成效卓著,但这些实践经验没有被全面深入地总结提炼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甚至当中国经验事实与西方理论模型发生冲突时,学界反而进行削足适履的解释。另外,例如中国模式、协商民主等理论概念经常出自西方学者的权威阐释,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尚未形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发展模式、特征优势的经典理论概括。虽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也研究中国问题,而且其理论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着借鉴参考意义,但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模型最终还是无法解释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发生和正在实践的各种问题。其既无法科学解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更无法解决后发展国家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目前所遭遇的最大困境,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型难以解释中国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更难以概括和呈现中国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现实、理论、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刻阐述,进而从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多方面视角进行研究,在阐释中国发展方案的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逐步形成能够科学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破解中国现实问题的自主理论模式。

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世界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一命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时代发展、世界变革紧密相连的,是世界历史进程到达一定的、特殊的转折阶段的实践发展要求。所谓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经验、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面向中国社会的现实逻辑和时代问题、在构建独特话语体系过程中逐步生成的、能够破解“中国问题”的原创性“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范式、理论目标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重大转变,这种重大转变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源于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源于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伟大目标,源于人类命运走向的新的理论回答。

1.回答“世界怎么了”的需要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在每一个重大发展节点上都伴随着新旧思想的碰撞与更替,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伴随着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先进的思想不仅会在激烈的社会矛盾运动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还会从原发地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7—18世纪发生在西方的启蒙运动给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武器,推动了以法国大革命、美国大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随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科学理性等思想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等运动提供了启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但与此同时,全球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更加突出,人类正面临许多从未经历过的共同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经济发展严重滞缓,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一个深度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究其原因就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已逐步落后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其不仅无法解释当前正在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更无法提出建设性的解决路径。因此,世界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回答新的问题。“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所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必然要求能反映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建立在新的话语体系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即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共生、共建、共赢、共享的崭新视角打破了西方所固有的非赢即输的零和思维,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赞誉与认同。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已然验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科学性。用“中国之理”引导的“中国之治”很好地回答了“世界之问”,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进一步探索与实现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又一次思想伟大飞跃。

2.探求“人类向何处去”的需要

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曾一度引领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而如今,资本主义国家极力鼓吹的自由主义“伟大神话”已然破灭,它不仅没有带领人类摆脱社会贫困、种族对立、地区冲突等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上述问题,并且带来了生态危机、技术危机、恐怖主义等新问题。尽管西方学术界在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下做了各种尝试,但现实已然表明,在自由主义理论框架指导下人类发展的老问题和新问题均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当下人类正处于愈发分化且极度困顿的十字路口,“人类向何处去”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最为紧要、最为现实的问题。所以,人类社会迫切呼唤能够超越自由主义,能够引领未来发展以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新思想、新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应运而生,这一理论创新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学理依据。从本质背景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过去以资本主义道路为表征的文明类型,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新思路。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从世界历史意义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参照、借鉴的中国方案。现阶段全球发展的“时”和“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换,即呈现出由自由主义为理论指导的西方逐渐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东方。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通过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现代化转型提供能够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助力人类走出自由主义泥潭,回答好“人类向何处去、如何去”的时代课题。总而言之,西方主流哲学社会科学已无法解释人类现代化进程问题的基本原因,更无法提出当前人类面临世纪性困境的解决路径。所以,解决人类未来难题,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间接使命。

五、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值得肯定的是,在研究和破解中国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开始走上了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道路,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一股力量,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不仅要求根植于历史性的伟大实践作为实践基础、现实动力,同时更要求面向未来,具备世界意识和理论自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世界历史价值。现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理论思想,树立自主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中国实际,聚焦未来趋势,破解发展难题,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

1.构建马克思主义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

如果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自由主义为理论领航,那么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就必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领航。所谓“理论领航”,就是要以此种理论的价值立场、基本假定、理论原则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和理论构建,进而形成能够体现其核心要求的系统性、体系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客观来看,领航理论也并非是始终如一、静止不变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必然要求经典的领航理论,而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出现也必然要求领航理论的变革。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领航,根本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纵观人类思想史,还未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影响力于一身,直接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进程;其二,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还取得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根本要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领航。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将其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实践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使具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经得起实践、历史的检验。

2.摆脱照搬模仿西方学科范式的学徒思维

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一命题的关键点在于“中国自主”,就是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所以,这绝不是就学术理论研究的表面形式意义而言的,不是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使用了一部分中国话语、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就具备了“自主”性质,而是应走出模仿,摆脱学徒思维,彻底扬弃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跳出西方文献、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用中国自主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解释现实问题、构建理论体系。也要深刻总结当前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通过在现实问题中提炼“思想中的问题”,进而概括出把握中国自主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思想要义和内在结构的学术范畴和方法,以回应和解决中国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只有完全摆脱了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后面亦步亦趋的状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入侵”中保持定力,才能进入国际视野、赢得国际尊重,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也才能由“他塑”转向“自塑”。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化发展

文化对于一个文明的延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且在深层次上决定了当下文明形态的精神样貌。资本主义文明实质上是以理性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为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近代中国民族独立相结合,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而且也在于它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相一致的,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所以,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然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深厚的文化根基,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深沉的文化自信、丰厚的核心价值养分、厚重的软实力基础。我们要回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去,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但是应该明确,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并不是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复归,而是要在我国历史文化母版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中国发展要求的处理与提炼,将其纳入现代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尤其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化发展,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夯实文化基础。

4.寻求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理论创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表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推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展现出的“世界历史意义”特征不仅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注国内情况、解决国内问题,更要着眼于国际视野,以中国发展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胸怀天下,回应并解答世界发展难题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拓宽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还具备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现实可能,为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所以,只有以独立自主、胸怀天下的精神,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创新,深刻洞察现代知识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资源中实现综合创新,并将“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一命题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中,这一命题的重大意义才能得到充分显示。因此,建构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智库服务能力,系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形成建言咨政共同发力局面,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凝聚更多力量联合开展对国家重大理论和科技治理难题的攻关,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通过打造高质量研究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5.构建中国经验的理论解释范式

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构建新的理论解释范式。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各个学科自身的问题,促进其科学的重组,在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破解当代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新的理论解释范式,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样态。理论是用来总结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有生命力且能够对实践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是在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主理论。

构建新的理论解释范式,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注重总结提炼中国经验。“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形成学科间的良性互动,生成解答中国问题、解释中国成就的自主理论。构建具备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各学科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遵循,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价值指引和检验标准,构建起新的理论解释范式,改变近年来中国理论在某些领域被削弱、边缘化、空泛化的状况,改变中国话语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局面,改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让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一竞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9期

上一条: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一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十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