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的五个支撑

发布时间:2022-03-30 来源:一竞技官网 浏览次数: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的五个支撑

吕建荣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科学研究、培养后备人才、构建宣传高地,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团队

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键也在教师。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壮大,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其中49岁以下教师占到77.7%,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在扩大增量的同时,也要盘活存量,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一批政治方向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宽广的研究团队;二是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要通过实施择优资助计划、青年教师扶持计划等,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及整体素质,培养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影响力人物、中青年杰出人才,发挥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示范性带头作用;三是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举办“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课程群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思政课程,第一个层次是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第二个层次是包括“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选修课。同时,还要打造具有学校优势的课程思政,这样就可以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思政课教学改革还要善用“思政大课堂”,突出教学一课堂、激活实践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实现“四堂联动”。一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针对员工成长成才的特点,破解教学的难点重点,关注社会聚焦的热点,让员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二是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要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优厚文化资源,探索建立以主题实践、校外实践为主的课程化、全覆盖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移动的思政课堂。三是继续发挥网络云课堂的有效补充。要勇于运用云课堂,将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运用于思政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四是用好社会大课堂。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要把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要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引导员工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增强文化自信。

关注国家战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科,也是科学。明乎此,我们要关注国家战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在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本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为此首先要在整体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聚焦学科方向,丰富学科内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范式;其次,要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研团队,在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性研究作出贡献;再次,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融合计划,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与合作,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

注重长远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键在人才。后备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此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构筑通道;要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是团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有政治追求、社会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使命。一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司产品体系。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过程管理、注重文本研究和现实观照,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二是实施公司产品质量提升计划。要加强科研、实践、教学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加大对短期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丰富研究生学术交流经历。三是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要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把好开题关、中期考核关、论文答辩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遴选更多青年教师进入研究生导师队伍,鼓励导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

关注社会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高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针对马克思主义在有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要勇于“发声”、有效“发声”。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能够使思政课教师厚实学理支撑、增强理论自信,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站好三尺讲台,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入基础,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次,思政课教师还要利用好主流媒介,关注社会关切,撰写理论文章,引导社会舆论,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端智库。

(作者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一竞技官网经理,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基地研究员)

http://www.cssn.cn/mkszy/yc/202203/t20220329_5401287.shtml

上一条:在原创性实践中创造出原创性新话语 下一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关闭